1961年,劉少奇在天華村蹲點調查時,曾登上天華山小憩於此萬年松下。 曾詩怡攝
  
  劉少奇天華調查紀念館位於長沙縣青山鋪鎮天華村。 曾詩怡攝
  
  1961年劉少奇在天華調研時的辦公桌。 曾詩怡攝
  紅網長沙縣站4月4日訊(星沙時報記者 熊雯)陽春四月,正是拋秧下種的時候。天剛剛亮,80歲的彭騰奎就早早地起床,輕輕地掩上門。晨曦微露,蘿蔔花開。穿過田間小徑,路過片片水田,53年前的一幕幕無比清晰地浮現在他眼前:1961年,也是這個時節,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家主席劉少奇攜夫人王光美,來到當時的長沙縣廣福公社天華大隊(今長沙縣青山鋪鎮天華村)進行蹲點調查,從4月12日至30日,一共18天。
  “年紀大了,很多事都記不清了,但在這18天里,少奇主席在這裡的點點滴滴,我到死都會記得。”昨日,彭騰奎步行三、四里路,來到劉少奇天華調查紀念館,他一邊接過紀念館創始人之一彭美群送上的紀念章,顫抖著別在衣領上;一邊陷入了深深的回憶,這些一生最難忘的回憶猶如老電影回放,歷歷在目。
  【照面】門縫裡看到著裝與群眾一樣的主席
  1961年,那是一個春天。
  四月初的天氣,陰雨沉沉,溫度降了十幾度,人們居然還要穿棉襖抵禦倒春寒。4月12日,細雨落了一整天,傍晚時分,兩輛吉普車緩緩駛來,誰也不知道,車裡坐著的竟是時年63歲的劉少奇。為了不打擾大隊幹部和群眾的工作,他讓車開過大隊部,然後沿路走回來。
  透過公社食堂的門縫,時任天華大隊秘書的彭騰奎看到幾個穿著藍色棉大褂的人從車裡下來,和群眾著裝沒有區別,而其中一個身著褪了色的舊布棉大衣的人引起了他的註意:是少奇主席!由於曾看過劉少奇的照片,激動的彭騰奎心跳到了嗓子眼不敢出聲。
  當晚,劉少奇謝絕了招待所和席夢思,住在了原大隊幹部開會的小房子里。房子陰暗潮濕,床就是用兩條高凳架兩塊門板,下麵鋪些稻草搭建而成,窗戶沒有玻璃,就用一塊粗布擋住。
  “一連18天,少奇主席都沒怎麼休息,一直在開座談會、搞調查、寫東西,共產黨員以這樣的標準要求自己,親眼見到的群眾無人不為之感動。”彭騰奎回憶,13日上午,在大隊旁繡花廠的會議室里,他第一次近距離見到了劉少奇本人。“他看上去比照片上蒼老,確實是個老人了,但目光很有神。”
  “以往搞農村調查都不夠深入,大家對辦公共食堂有什麼意見?社員吃得飽飯不?勞累了一天上街打得到酒喝不?國家困難我們有責任,請大家一定要說實話。”劉少奇打斷了大隊書記彭梅秀的彙報,單刀直入想要聽群眾心聲。
  然而,在那個不敢說真話的年代,儘管會議開了兩、三個鐘頭,但參會的10個人都沒發言。年輕的彭騰奎一方面怕說真話惹禍,一方面見到主席實在激動得說不出話。
  【意外】三年來,第一次回家“各搞各的飯”
  蒼山吐翠,物華天寶。
  昨日,記者重走天華山,探尋劉少奇當年調查天華山毀林情況的足跡。據縣史志檔案局黨史縣誌科科長周進銀介紹,進山前,劉少奇在山腳的甘塘坡,見到了一堆人糞。由於手紙是課本,他判定對方是一個學生。隨即,他用木棍扒開糞堆,發現了裡面的樹葉,遂感嘆學生吃不飽飯,營養不良。
  當年,響應大規模煉鋼的號召,人們紛紛進山毀林砍樹,林業損失嚴重;如今,天華山重巒疊嶂,與波光粼粼的響水壩水庫一道構成了綠水青山的真實寫照。
  今年72歲的李正球當年是施家沖食堂的事務長,昨日,他也顫顫巍巍地來到了紀念館,望著牆上張張黑白照片,往事一幕一幕讓他唏噓不已。那年只有19歲的他,在4月15日的八人座談會上,與少奇主席進行了面對面交談。他說,主席沒有開場白,從田裡喊上來的參會者都不認得他。會開到一半,他猛然發現眼前這個老人跟之前見過的主席照片一模一樣,“他的穿著打扮跟我們群眾一個樣,大家都沒發覺是主席。”在這次會上,“彭五大漢”在主席的一再鼓勵下,說出了“百姓累死累活吃不飽”、“一天吃三斤米才夠”的真心話。主席一聽,當場表揚了“彭五大漢”。
  頓時,猶如扯發了線,大伙慢慢細細地開始發言。為鼓舞大家多反映真實情況,主席還給每人發了根煙。李正球接過煙緊緊地攥在手中,一直捨不得抽,在柜子里擺了幾年,直至發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散會時,主席表示:你們認為公共食堂辦得好可以繼續辦,辦得不好可以撤掉。
  就在當晚,李正球三年來第一次回家和母親、妹妹就著野菜,用蒸缽煮了一頓飯,正式過上了“各搞各的飯”的日子。
  【感懷】窮困山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生態村
  微風清涼,時間輕緩,曾經窮困的天華與50年前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天華人民在波瀾不驚的歲月里,念叨得最多的是:感恩。
  紀念館創始人楊義介紹,截至去年底,天華村共有856戶3100人,房屋700餘棟,糧食產量230萬斤,人平收入7000餘元。抓好農網改造、水利設施、村組道路建設,全村農網改造全面完成,村民用電質量得到極大提高;灌溉渠總長近15公里,使近2000畝農田的水利灌溉得到保證;全村硬化公路總長16公里,其餘路面也能有效保障村民出行。該村狠抓環境污染治理,全村綠化面積高達88%,是遠近聞名的生態村。
  在那樣一個食不果腹的年代里,少奇主席在天華蹲點時,曾提出了農民興家立業的“十個一”目標,即:“一棟好房屋;一套好用具;一欄好豬;一群好家畜;一園好蔬菜;一塘好魚;一塊好山;一天三餐好飯菜;一人有幾套好衣服;房前屋後有一片好風景。”
  時至今日,物產豐富的天華村對“十個一”構想加以拓展,提出了以偉人教導為動力、以農產品提質為突破口、以綠色有機食品為市場方向等的新型“十個一”村級建設規劃。
  眼下,全縣正積極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紀念館配合活動,接待了大批黨員群眾前來學習劉少奇天華調查精神並開展體驗式調研。學習內容包括參觀專題陳列展覽、重溫少奇在天華調查之路、觀看《劉少奇的四十四天》的電影、聽歷史見證人講述《劉少奇在天華是怎樣走群眾路線》、讀《劉少奇與天華—小故事大情懷》、體驗原生態農家驛站“十個一”生活。
  記者手記
  重走少奇主席當年天華調查的路線,昔日破爛的土房子已在原地建成了小洋房,昔日長著野草的田野眼下正一派春耕繁忙。那裡的人們爭相告訴我,當年少奇主席調查是怎樣一個艱苦而實在的過程,正如紀念館前大石上鐫刻的“實事求是”四個大字。天華的每一寸土地記錄著這位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足跡,那裡的黨員正以他為榜樣,和群眾一起共同建設美好家園;他們慨嘆,半個世紀滄桑巨變,始終不變的是少奇主席代表我黨那種聯繫群眾、深入細緻的作風。
  (原標題:記者重走劉少奇天華蹲點調查路線聽村民講那難忘的故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b20gbjjr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